第4任: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30年)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和慈懿皇后李氏之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5]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宁宗即位时面临国家艰难的形势,却能在登基这件事上不失掉礼节操守,表现其善于处事的能力。宁宗当政初年,靠着旧学辅导的功效,招引重用老成博学之士,引用提拔贤能之人,一个时期遵守成法继承传统的政治局面,非常盛隆可观。统治中期换上韩侂胄执掌大权,朝廷里潜藏着许多奸臣,以至于把正派的人当作邪恶的人,把纯正的学问视为虚假的学问,对外挑起与强邻金国的战事,祸及淮河两岸。由于连年用兵失败,结果把韩侂胄的首级送到了金国,国家的根本受到了损失。以后又是史弥远独揽朝政,他们庆幸宁宗晚年年老昏乱,暗中弄权作威作福。甚至在选立太子制订纲纪等大事上,也乘机寻找缝隙,达到或废或立太子的阴谋,这些事情别人都很明白。
第5年: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金。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宋理宗在临安去世,在位40年,享年60岁,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第6任: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生母齐国夫人黄氏,宋理宗的侄儿。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在位10年,得年35,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他在位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宋朝到理宗皇帝统治时,国土一天一天地缩小,却是贾似道操纵着国家大权。度宗即皇帝位,虽然在大的方面没有丧失德操,但把大权拱手交给奸臣,国家的衰败一天比一天严重。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一个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君主,显然不能够重新振兴起已经日趋败落的事业。皇位相传的次序循环是上天决定的,宋朝的统治不久就终结了,国家没有亡在他的手上,这是他的侥幸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