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任: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10岁时登基,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宋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的章惇,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阴历一月十二日(阳历1100年2月23日)病逝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宣仁高太后对宋哲宗从策立之初,到临终嘱托,都可以说是相当费尽心机,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后却严令太医不得医治。所以哲宗因这种过分的“呵护”而感到窒息和束缚,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辙,去实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变法之政策。宋哲宗虽仰慕其父的敢作敢为,但由于高太后的后手,其事业心和实绩,其理想和现实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剧而不能自拔。在位15年,享年25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第8任: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赵佶本来无机会继承大统,宋哲宗二十三岁英年早逝,无子,故宋朝皇室由他的弟弟寻找继承人。本来哲宗弟以大宁郡王 赵佖最长,惜患有眼疾不能继位,故以当时封为端王的 赵佶继承大统。宰相 章惇当时反对赵佶继位,反而建议立哲宗同母弟蔡王赵似,但向太后支持赵佶继位,故赵佶顺利成为大宋皇帝。赵佶在位期间,“妄耗百出,不可胜数”,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 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开封府,修建园林宫殿,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民变。其中以新党蔡京任丞相与宦官童贯为将军所引致的问题最严重。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 汴京,金帝废 宋徽宗与子 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 后妃、 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 北宋灭亡。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宋徽宗被 囚禁了9年。公 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 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 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 宋金根据协议,将 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 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宋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宋钦宗死因另据《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1156年6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