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任: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36年)
赵构(1107年5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在位35年。他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北宋时期被封为“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他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随后南逃至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苗刘兵变”,被逼退位,在绍兴皇宫的元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明授),宰相张浚平定叛乱后,复位。
他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赵构政治上昏聩,但是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颇得晋人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宋孝宗赵眘,自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享年81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葬会稽永思陵。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第2任: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宋孝宗赵眘[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原名伯琮,后改名瑗,宋高宗赐其名玮,字元永,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共在位28年。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六世孙,宋高宗同宗侄子,后过继给宋高宗为子并即皇帝位。淳熙十六年(1189年)禅位其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眘去世。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宋孝宗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宋高宗以对国家大公无私的胸怀,选择了宋太祖的后代立为太子,这样才得到了孝宗的贤才,他英明坚毅,卓然超群,可立为宋室南渡后各位皇帝之首,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他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称宋孝宗“性恭俭”,就是恭谨俭约的意思,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乐。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宋孝宗认为“我其他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宋孝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后人,一反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第3任:光宗赵惇(1189—1194年在位5年)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孝宗和成穆皇后郭氏之子。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位,赵惇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7月24日,迫于朝野和宫廷的压力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九月十七日,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光宗幼有令闻,向用儒雅。逮其即位,总权纲,屏嬖幸,薄赋缓刑,见于绍熙初政,宜若可取。及夫宫闱妒悍,内不能制,惊忧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而干、淳之业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