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一些人看来,抢在负面信息还未形成全网传播的态势之前,删了传播源,掐断传播途径,是既简单又省事的一种方法。
删帖这种行为,已然成了一些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的一种普遍性的应对方式。这也是很多网络删帖公司能够生存下来的土壤和根源之一。
但显然这是念歪了舆情应对的经,走了维护良好形象的歪路。机构也好,个人也罢,如果抱有将负面信息视为洪水猛兽的心态,那么就必然会陷入信息的孤岛,无法发现问题,长期以往,必然会积重难返,最终受损的还是自身。
以企业来说,网上出现了负面的信息,至少说明某个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应该做的是勇敢面对这一负面的信息,分析、查证该负面信息的真实性,弄清楚到底是企业确实存在的问题,还是他人恶意的攻击。
如果是前者,企业反省自查,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以防止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此,企业的发展才能健康长久;如果是后者,企业要做的不是找人删帖,而应该报案,将其交由相关执法部门来解决。
如果负面信息所反映的问题真实存在,那么删帖也只能掩盖一时,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
动辄删帖的做法,不但起不到疏导舆情和平息舆论的作用,相反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引发网民更多的不满。
甚至还可能让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成了舆论关注的全民事件,从而更加不利于问题的处理和化解,让企业处于更被动的局面。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去年轰动全国的“鸿茅药酒事件”便是典型。
因此,从应对舆论的角度说,很显然,动辄删帖既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相反是下下策,是最坏的做法。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从这种局面中清醒过来,而是继续走在这条动辄删帖的错误应对之策道路上。
另外,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如果有人以营利为目的,任意删除他人在网络上发布的没有违反相关规定的真实信息,尤其是以掩盖负面信息为目的的不正当删帖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正常权利,又扰乱了互联网的正常秩序,无疑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