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在线9月9日讯 秦穆公是先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他将一个濒临灭亡的西陲小国带入了“春秋霸业”、“战国七雄”的行列,结束了嬴秦被鄙夷的历史,自立于诸侯之林,成就了始皇一统。秦穆公如此大的气场来自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探究和思考的课题,纵观秦穆公在雍城39年的施政点滴,便可以悟出秦穆公成就霸业的端倪。
一、“仁政”拯救了秦穆公
穆公赐酒赦野人是一则众所能详的历史故事,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伤人。乃酒饮之。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闻穆公被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於是穆公虏晋君以归。”这则故事是说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生活在歧山之下的三百多个乡里人捉得,并把马吃掉了。官吏抓住这些吃马人,准备严惩。这时候秦穆公不但不处罚,而赐酒请他们喝。穆公的仁政,使岐下野人感恩戴德,铭记于心,伺机报答。机会终于来了,在穆公赐酒的第二年,秦穆公十四年(前645年),秦穆公与晋惠公会战于韩元,秦穆公在追赶晋惠公时被晋军包围,身负重伤,眼看就要沦为晋军的俘虏了,这时一队生力军杀入阵营,个个奋勇,帮助秦穆公脱离了危险,并且俘虏了晋惠公,遂晋军大败。晋国被迫割献黄河以西的土地,这次战役使得秦国的地盘扩展到了黄河,完成了秦祖先饮马黄河的夙愿。
二、“德政”成就了秦穆公
“泛舟之役”是我国政治外交的典范,据《左传》载:“僖公十三年:“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今陕西凤翔南近渭水)及绛(今山西侯马西,傍汾河)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晋惠公四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秦国君臣意见不一,穆公思考再三说:“有负于我的是夷吾,不是晋国的百姓,受到饥荒威胁的是晋国的百姓,我不忍心因为晋国的国君有负于我而让百姓陷于受灾。”于是,秦国派了大量的船只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出发,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横渡黄河后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途径八百里,首尾相连,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使晋国度过了饥荒。诸侯国赞扬秦穆公的厚德,晋国人民受到了穆公的德惠而摆摊了困境。“泛舟之役”使秦国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提升。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买粮,晋惠公听信了虢射的建议,不但拒绝了秦国的请求,还准备率兵伐秦。穆公大怒,率兵大举伐晋,由于“泛舟之役”的厚德载物,秦军士气高涨,个个神勇,晋军因国君无德,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这场战争以秦胜晋败而告终。
三、“惠政”聚贤能
“赐酒赦野人”、“泛舟之役”使秦穆公在诸侯国中落下仁、德的美名。他任用公孙枝,首创了任用外姓异国贤士为卿相的用人之道。启用百里奚使得天下贤士看到了秦穆公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用人策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继百里奚之后,蹇叔、由余,丕豹等文臣武将不期而至,这些人便成了秦穆公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智囊团和敢死队,他任百里奚为上大夫,对内实施“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仁政,对外确定了称霸西戌的战略目标,任用丕豹为将,取得了韩原大战的胜利,兼听由余计谋,取得了灭国十二,扩地千里的辉煌战绩,成就了称霸西戌霸主之业。
秦穆公的“仁政”得到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德政”赢得了众多诸侯国的支持, “德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前两者,才有了贤臣择主而事。秦穆公仁、德、惠兼得,岂能不霸。(孔令柏 芮扬)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