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在线6月12日讯 平型关大捷(也叫平型关伏击战)是指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通过此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平型关战斗中115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毙日军中佐二人[2] 。缴获了日军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全部烧毁),九二步兵炮一门(无炮弹)、七三、七五山炮弹2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也随之名声大振。现在就让我们来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1937年9月11日,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广灵、灵丘一线的汤恩伯部十七军及七十三师与敌军鏖战8个日夜后,撤至平型关一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长城一线布防御敌,以杨爱源为右路总司令,接替汤恩伯指挥;傅作义为左路司令,七十一师集结繁峙,七十二师集结代县,作为预备队。新编第二师至繁峙沙河待命,第十五军至凌云口一带策应。平型关一线布防完成。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归入第二战区序列,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
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个团及骑兵营向灵丘方向前进牵制敌人。24日夜,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在平型关东北山区设伏,以两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以一个团断敌退路,以一个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以一个团为预备队。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八路军一一五师参战部队将日军包围在东跑池一带的盆地。但是国民党军队却没有按照计划出击,使该地的日军未能被歼,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未能得到扩大。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成功的同时,傅作义、杨爱源等部,加紧收缩围攻团城口敌军二十一旅团主力。双方在平型关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相持不下,死伤累累。由于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我军茹越口、铁角岭阵地失守,平型关正面阵地腹背受敌。9月30日夜,前线各部队奉命撤离,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战役是忻口会战的前期阶段,平型关战役也是“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最顽强的抗击,几乎将有“钢军”之称的日军二十一旅团全歼。虽然因敌增援解围,平型关战役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却给气焰嚣张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让他们看到速战灭亡中国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配合作战。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虽然没有进入正面战场,但是首战就取得了胜利,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
从战役角度看,平型关战斗是配合平型关主战场的侧后伏击战,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歼灭的是日军二十一旅团的一个辎重部队1000余人,并不是整个的二十一旅团,更不是坂垣师团。平型关战斗的意义,主要是政治上的。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友军树立了榜样,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希望。这次战斗,也使八路军认识到了日本军队的特点,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经验与教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与多派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协同作战,这次合作的成功,为以后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