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

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2020-07-04 10:45  新华网

西安兵马俑在线7月4日讯 新华社南京7月4日电 题: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新华社记者蒋芳、杨丁淼

江南进入梅雨时节。走进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老屋清水砖墙、条石台阶,一户人家的灶台就设在进门过道处,向外望,一位老大娘拎着马桶从门口走过……门里门外,氤氲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

景色别致,却是居民生活不便的写照。2017年开始,兼顾古城改造与保护的小西湖棚改工程启动,小规模、渐进式开展“微更新”,居民向往的小康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该片区串接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片区内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格局,街巷宽窄不定、蜿蜒曲折。

70岁的陈鸿荣在堆草巷31号生活了一辈子。院子看着还算宽敞,但三户人家一分,人均居住面积就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过道两侧搭个台子就是厨房,几家背对背做饭。糊在墙上的报纸已被熏得发黑,灶台上方的电线乱成一团。

“前几年片区内有房子失火,消防车堵在路口进不来。”陈鸿荣说。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是居民们面对的共性问题。

一街之隔的“老门东”是热门景点,白天游客摩肩接踵,夜间华灯绽放。但对陈鸿荣这样的老街坊来说,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

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委托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南京老城改造具体工程实施。历保集团董事长范宁坦承,“老门东”虽然保留文保、历史建筑和古树古井,也留下了街巷,但采取的还是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造成大量原居民未能回迁。“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我们尤其注重留下生活的‘烟火气’以及原居民的活态传承。”

据了解,小西湖片区改造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自住或租赁,或在片区内整体平移安置。

现在,陈鸿荣家的院子成了“共生院落”——老屋一分为二,一半用于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一半作为生活用房。改造后老陈将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告别如厕洗澡不便、液化钢瓶烧饭的生活。

“等改造完成了,我要在过道里放些椅子和茶具,给往来的游客歇歇脚、喝喝茶。”陈鸿荣向记者描绘他的计划。

据统计,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50多个院落,没有迁走的居民占一半左右。一边要彻底改造基础设施,一边要尽可能不影响居民生活,把这两件事都做好靠的是“绣花功夫”。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各类工程机械都是适用于窄街小巷的迷你版,燃气、雨污分流、光纤电缆等管网也都铺设到了专门设计的微型管廊之中。施工人员白天开工,到了上下班高峰迅速打扫“战场”,尽量保障居民们出入不受影响。

马道街29号被改造成一座临街咖啡屋,整体风格保持历史感又兼具时尚气息,还没开业就有人前来“打卡”。

将这栋两层小楼租赁给历保集团的是屋主李彩风。家族四代人在这里生活成长,95岁的老人对老屋充满了感情。她告诉记者,一开始她在附近租房当起了“监工”。当看到房屋结构没有变,外墙青砖也得以保留,家里一件150年的老家具修复后也搬到了咖啡屋中展示,很多细节到位,她才放心下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介绍,棚户区改造要兼顾传统风貌区保护,因此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注重日常生活气息的保留,也要打造生活公共服务、市政配套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

到今年年底,小西湖片区改造将初见成效。到那时,走进蜿蜒的街巷,传统江南民居、社区博物馆、大师工作室、24小时书屋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老城南的故事将在这里延续,居民的小康愿景也将照进现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雁塔区召开重点商贸企业座谈会

2020-07-03 17:56阅读

相桥街办开展纪念建党99周年暨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2020-07-03 06:21阅读

周至县政务服务中心召开半年目标任务完成工作推进会

2020-07-01 18:24阅读

陕西省出台措施稳就业保民生

2020-06-30 08:21阅读

资源规划未央分局积极开展第3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

2020-06-28 10:51阅读

新丰街道召开农村无害化户厕提升改造工作推进会

2020-06-24 16:22阅读

屋顶清理除旧貌 市容环境换新颜——汉城街道强力开展屋顶清理整治行动

2020-06-23 11:4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