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

低碳生活换积分,你还在坚持吗?

2020-04-22 08:22  人民日报

西安兵马俑在线4月22日讯 为让节能减碳的效益持续惠及公众,不少地方已对碳普惠机制做出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骑单车、坐地铁、垃圾分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都可以变成相应积分,累积后还可以用来兑换商品——近日,为了鼓励公众参与节能减碳,四川成都上线了“碳惠天府”微信小程序。

此前,广东、江苏、福建、湖北、河北等地也做出了类似探索。

低碳生活换积分,实际上是“碳普惠”机制的通俗表达,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项创新机制。具体而言,就是生活中人们的减碳行为经量化测算后,被赋予一定的价值,即积分。消费者用积分可兑换商品,企业销售节能产品获得利润;碳普惠机制还可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接,控排企业购买积分,抵消补充碳排放配额。

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如星星之火、积少成多,可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长。碳普惠机制,能吸引公众主动实施低碳行为,获取减碳收益,并以此换得低碳服务。也就是说,低碳生活换积分,既有奖励激励,又可为生态保护作贡献。

起初,多地试点的碳普惠机制,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广东东莞,碳普惠机制推广至酒店服务行业,人们选择在低碳普惠的酒店住宿即可获得“碳币”;在江苏南京,人们把生活数据与“我的南京”APP对接,地铁、公交出行等皆能累计积分,兑换体检服务、体育馆门票等产品。一段时间内,晒积分、兑奖品,尝鲜低碳新生活,成为备受追捧的都市风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碳普惠项目开始在一些城市遇冷。居民生活和消费中的低碳行为不能尽数兑换成积分;积分的经济价值和使用范围相对有限;积分商城可兑换的商品品种少、实用性不强……种种问题接续出现,在初次体验之后,公众大多会缺乏继续尝试的动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让节能减碳的效益持续惠及公众,不少地方已对碳普惠机制做出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优化低碳行为折算方法,拓展低碳积分信息采集范围,让居民的减碳行为科学累计、可观可感等。

低碳生活换积分的背后,有着一整套交易机制和管理体系,需要相关部门持续统筹、维护与监管。如此,公众参与就能有恒心、更放心。(梁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临潼区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

2020-04-21 18:20阅读

高陵区“美丽庭院” 大讲堂首场走进通远街道杜家村!

2020-04-20 18:07阅读

陕西启动“陕南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

2020-04-18 17:04阅读

灞桥区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

2020-04-16 10:35阅读

临潼区:迎难而上、奋力追赶,齐心协力共抓项目建设!

2020-04-14 09:22阅读

阿里巴巴将在陕招聘5000名退役军人

2020-04-10 18:06阅读

谭家街道万科幸福里社区持续开展创文宣传活动

2020-04-09 10:4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