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

鄱阳湖“候鸟家族”正在壮大

2019-12-07 17:02  新华网

西安兵马俑在线12月7日讯 新华社南昌12月7日电(记者范帆、姚子云)今年11月,一群观鸟爱好者在鄱阳湖保护区内,惊喜地发现一只白颊黑雁从湖面掠过。

“不仅是白颊黑雁,今年冬天我们还发现了家麻雀的身影,目前保护区内的鸟类种数达383种。”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曾南京告诉记者,得益于湿地功能持续改善和人们爱鸟护鸟意识提升,鄱阳湖的“候鸟家族”正在壮大。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12月6日至10日,“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在鄱阳湖畔的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3地同时举办,来自海内外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和爱鸟人士前来参加。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都有10万余只候鸟迁徙至此。去年冬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点鸟奖湖”活动在这里举行,当地通过组织人员点算湖面候鸟数量,对湖面承包人按不同种类候鸟的奖励标准给予补贴。渔民万全明承包的湖面上清点出天鹅、大雁等候鸟8000多只,他拿到一笔2.3万元的奖励。

“候鸟越多,奖励越多!”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胡斌华告诉记者,为缓解候鸟保护和渔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南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自2013年起连续开展“点鸟奖湖”活动,并且探索出“湖权流转”“以田补湖”等方式,提升渔民保护湿地生态意识,让人鸟之间和谐相处。

除了多种方式补偿湿地周边群众因护鸟而造成的损失,化解“人鸟争食”矛盾,江西省还积极开展各项湿地保护工作,为候鸟营造更好的栖息环境。江西省林业局湿地处处长程淳姬介绍,近年来,江西通过实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包括退田还湖、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生态改善、有害生物防治、通道疏浚等方式,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湿地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夯实湿地候鸟保护工作基础,推动形成全社会湿地保护合力,让‘渔歌唱晚、候鸟低飞'的场景在鄱阳湖畔常现。”江西省林业局局长邱水文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北院门街道党工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2019-12-06 23:46阅读

走近“不穿法袍的法官”——揭秘人民陪审员

2019-12-06 09:17阅读

北宁坊老旧小区12月底改造施工 居民期待居住环境“大变样”

2019-12-05 10:37阅读

张家村街办召开经济工作冲刺会

2019-12-03 14:51阅读

防艾宣传进高校 号召广大青年加入防艾志愿者队伍

2019-12-02 08:30阅读

328路、318路区间公交线路运行了

2019-11-29 17:23阅读

谭家街道百花园社区开展消防演练活动

2019-11-28 10:5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