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

花甲产科大夫接生36年:称谓从“妈妈”变“奶奶”

2019-11-26 14:51  中国新闻网

西安兵马俑在线11月26日讯 中新网兰州11月26日电 (张婧)“早些年接生的婴儿叫我‘妈妈’,现在都叫‘奶奶’了。”何晓春在产科工作36年,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儿诞生,如此清脆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已然记不得多少回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何晓春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部)毕业,直奔基层工作了7年。初到工作岗位,就面临选择科室。“我去产科。”她说,产科的活儿又脏又累,但是有希望。

到如今,一干就是数十年。期间,她从基层来到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工作地点变了,但付出于产科的初心没有改变。何晓春从住院医师做起,现在是产科首席专家。

“干产科,语速快了不少。”她解释说,从早上8点至中午1点,通常要接诊100多位孕妇,最多一次一上午接诊了150位,下诊时间一拖再拖。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并交代越多的内容信息,她说话就用了“张口洒字”的节奏。

通常情况下,何晓春都是“一屁股坐诊到结束”,中途几乎不起身,就连上洗手间,能不去就不去。她说:“不喝水就行了。”所以,诊台上,一杯水从冒着热气到冷却,一口未动,只想着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给产检孕妇。

“一周5个工作日,2天做手术,3天上门诊。”年近60岁的她对自己满满当当的工作习以为常,“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产科医生还要有不错的身子骨。”

“工作之初,正是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她说,“普通百姓领到27.5斤供应粮,重体力劳动者领34斤,而产科大夫身份的我领到粮票时,一看是31斤。”当时,她就知道了自己干的活儿不轻松。

“用力干,还要用心干。”何晓春说,争分夺秒工作,但又丝毫不敢马虎。尤其一上手术台,要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她称自己为“高风险”工作者,“‘生’是希望,但同时,还伴有不可预估的突发状况随时发生。”

何晓春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历经挑战,这也是她从医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同时,“遇事不慌,积累经验”是她常给年轻医生说的话,“我们的工作就是守护生命的起点。”

近年来,何晓春还十分注重对基层产科医生的培训,针对基层高危孕产妇管理、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等方面,对数百位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专项培训。(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雁塔区委副书记、区长赵雷参加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视频培训会,对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十点要求

2019-11-26 11:24阅读

长安区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和城市管理工作

2019-11-25 21:30阅读

“断崖式”降温来了 陕西今明有雨雪

2019-11-24 09:19阅读

阎良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走访日”活动

2019-11-22 12:36阅读

陕西破获涉食品药品环境 犯罪案件956起

2019-11-21 10:41阅读

莲湖区 打开“三扇门” 让主题教育整改工作接地气

2019-11-19 19:50阅读

阎良区教育局赴镇巴县教体局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2019-11-18 15:2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