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

浙江武义扶贫干部与40多根拐杖:一根拐杖一段脱贫情

2019-08-08 20:41  中国新闻网

浙江武义扶贫干部与40多根拐杖:一根拐杖一段脱贫情

西安兵马俑在线8月8日讯 董春法的家里,收藏着40多根拐杖。 雷航挺 摄

(爱国情 奋斗者)浙江武义扶贫干部与40多根拐杖:一根拐杖一段脱贫情

中新网金华8月8日电(记者 奚金燕)在浙江省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家中,收藏着40多根拐杖,有的漆面亮丽、雕工精致,有的就是一根不经修饰的滕枝。每一根拐杖背后都是一段脱贫故事,更凝聚着武义五万多下山脱贫农民的浓浓情意。

董春法和山民坐在一起做搬迁下山工作。董春法供图

董春法和山民坐在一起做搬迁下山工作。董春法供图

这些拐杖的由来,深藏在一张张老照片里。1993年,董春法任武义县扶贫办主任,基本走遍了武义13个贫困乡镇、700多个自然村。

一张拍摄于1998年6月4日的老照片让董春法印象最深刻,这是他和新宅镇大莱村炳坑自然村村民们下山前的合影,“中间这个笑得腼腆的叫陈忠泽,如今早已搬迁下山,在炳坑新村盖起了四层半新楼。”

老董已经77岁了,依然腿脚不歇。董春法供图

老董已经77岁了,依然腿脚不歇。董春法供图

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到炳坑村调研时,董春法记忆犹新,“我看到山民们盖的房子是用木板钉起来的,用粽叶当瓦片,心里十分难受。”

那时的武义县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像炳坑村这样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自然村还有很多,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见到此情此景,董春法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们实现下山脱贫,从闭塞的深山走出来,去异地发展。

山民们的旧房子。董春法供图

山民们的旧房子。董春法供图

“开始很多人骂我,说董春法吃饱了没事干,我们就不搬。”董春法说,那时他也理解村民的想法,因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可从长远来看,在山上出门难、上学难、挣钱难,只有搬迁下山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董春法喊来了已经成功下山的第一批村民,到山上“现身说法”。在董春法和同事们的坚持不懈下,武义五万深山农民成功搬迁下山。

董春法。 薜兆响 摄

董春法。 薜兆响 摄

如今经过奋斗,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了,年收入从原先的二三百元增加到几万元;房子车子也有了,走进炳坑新村只见十几幢新楼房一字排开,一砖一瓦光洁明亮。

村民直言这样的生活在二十多年前根本无法想象,“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董主任帮助我们搬迁下山!”

除了这张老照片,董春法还收藏了2万多张扶贫老照片,有山民们的旧房子,有搬迁下山后盖的新楼房,还有董春法和山民坐在一起做搬迁下山工作的,“当时下山脱贫工作很艰巨,山民们不愿意搬迁下山,我一次不行,两次甚至三次找上门,直到他们愿意为止。”

董春法61岁退休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送来了拐杖,“他们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送拐杖给我,要我以后多到村里跑跑。”

如今,董春法已经77岁了,依然腿脚不歇,挑起了向社会各界介绍、传播武义下山脱贫经验的担子。他说:“只要走得动,这和大山结缘的工作就一直会干下去。”

董春法的故事也是武义县脱贫史的生动缩影。武义县从1994年推出下山脱贫,至今已有400多个自然村整体搬到山下,5万多名生活在穷山窝的农民与贫困告别,也为中国提供了异地脱贫的改革样板。(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重点项目

2019-08-08 18:40阅读

区国资局检查张家村街办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情况

2019-08-08 09:50阅读

莲湖区人社局组织2019年暑假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暨“公民代表进政府——大学生看莲湖”活动

2019-08-07 16:46阅读

沥沥细雨送清凉 工会关爱在行动

2019-08-06 16:41阅读

张家村街办常态化开展市容环境秩序集中整治

2019-08-05 13:50阅读

对标一流找差距 学习先进补短板||区委书记王浩带队赴长安参观学习

2019-08-03 11:21阅读

雁塔区召开2018年市考情况通报及短板指标分析会

2019-08-02 12: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