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在线7月25日讯 蒲县“道德银行”将道德量化成积分,存入自己的“道德银行”账户。 任丽娜 摄
中新网临汾7月25日电 (任丽娜)25日,“道德银行”基层实践研讨会在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召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师范大学,以及广州大学等专家学者就打造蒲县“道德银行”升级版进行了献智献策,助推乡村振兴,催生乡村之变。
2018年,蒲县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和冲刺期,一些贫困户“等着扶、躺着要、不愿退”等问题逐渐显现,“精神贫困”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1积分等价于1元人民币,村民可到“积分超市”换取等价物品。 任丽娜 摄
蒲县组织部长张宁红表示,此前一些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驻村干部入不了户、说不上话、办不了事;一些帮扶单位给贫困户送钱送物,激发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部分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比较突出。
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2018年7月,“道德银行”在蒲县山中乡先行试点,将道德量化成积分,村民通过“存孝、存善、存信、存勤、存俭、存美”兑换积分,存入自己的“道德银行”账户,1积分等价于1元人民币,村民可到“积分超市”换取等价物品。
蒲县“道德银行”“存孝、存善、存信、存勤、存俭、存美”。 任丽娜 摄
“道德银行”短短运行2个月时间,山中乡群众精神面貌、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2018年9月,蒲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推广“道德银行”,通过“存美德、取实惠”的方式培育文明乡风,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蒲县扶贫干部纷纷说道,“道德银行”这一模式,让老百姓心中都有本“道德账”,它改变了懒、带动了勤、促进了和、推动了美,现在干部扶贫能进得了户、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蒲县村民获得“绿色生态之星”标于门牌。 任丽娜 摄
2019年5月,经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蒲县摘掉了省定贫困县的“帽子”。在这场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役中,“道德银行”可谓功不可没,成为了成功的“试验田”,为该县打造“厚德蒲县”打下坚实之基。
如今,“道德银行”经过一年的实践,对蒲县山中乡党委书记连全兰最深的感受是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的“户难进”变成了村民主动来找干部,交流思想,探讨致富方法;原来的“脸难看”变成了村民的“笑脸相迎”;村民原来的“我多穷”变为“我家多好,多干净”;村民闲话少了、赌博少了,参加义务活动的多了,小工程彰显大民生,成其工作的“法宝”。
山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秦俊认为,“道德银行”不仅助推乡村文明建设,而且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都可以发挥其作用。他将组织团队,带领研究生、博士生进村调研,助推蒲县“道德银行”形成品牌。
山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江爱教授表示,实现“中国梦”要弥补道德“短板”,“道德银行”建设具有非凡意义,其实践意义是可精准扶贫,成功解决了扶贫先扶智的问题。此外,“道德银行”建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山西专家学者在“道德银行”基层实践研讨会上献智献策。 任丽娜 摄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玉琪、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文昌、山西省委党校理论决策部主任郭旭波、山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赵跃先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蒲县“道德银行”建设、工作推进情况、诚信体系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从不同角度作了主旨演讲。
蒲县县委书记薛凤奎在此次研讨会上表示,“道德银行”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专家教授为“道德银行”把脉会诊,提供宝贵意见建议,帮助开好“方子”、找好“路子”,将把蒲县“道德银行”这张名片打造的更亮丽。(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