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

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鲜灵灵的焕然新生

2017-08-03 22:15  新华社

西安兵马俑在线8月3日讯 新华社昆明8月3日电 题: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鲜灵灵的焕然新生

新华社记者 白靖利

这是7月28日航拍的鲁甸县龙头山镇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三年前,云南鲁甸6.5级地震,使龙头山这个千年古镇变成一片废墟;三年后,龙头山实现浴火重生,一幢幢新房、一所所新校、一条条新路……一个新生的小镇鲜灵灵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看家园:新村新居展新颜

龙泉河两岸,除了新民房、新公路外,垂柳、桂花、三角梅等植物已经蔚然成林。行走在龙头山镇,处处透着宁静和有序,已然没有三年前的废墟场景。

甘家寨曾在地震中被滑坡整体掩埋。如今,89户村民已经搬到骡马口社区,生活完全安定下来。干净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健身设施、整齐有序的民房门面、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村民毛天礼正在家里包包子,做好后拿到周边卖,每天能赚近百元。她家院子里种着白菜、辣椒等蔬菜,院子外种着果树和花草。毛天礼有三个儿子,一个开货车,一个在外打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毛天礼说,以前不敢想象自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70岁的邹体富老人新家是一层半的“小洋楼”,有9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干净的院落。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老人笑着说:“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曾经在光明村工作了19年的龙头山镇宣传委员谭德军介绍,光明村原先汽车无法开进村的土路,扩建成了6.5米宽的水泥路,还新修了学校和卫生所,“感谢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我们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30年。”

看进展:恢复重建即将完成

记者从鲁甸县委了解到,全县恢复重建项目共489项,总投资76.3亿元,目前已经完工457项,在建32项,其中29项均可在8月底前完工。鲁甸地震灾区累计完成民房重建48606户,修复加固44804户,重建93所学校、106个卫生机构,近7万名学生的入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灾区基础设施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对于地震受灾的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孤儿等特困人员,除了民政兜底保障基本生活外,当地干部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72岁的孤寡老人王立文一分钱没花就住进了一层半的新房,他说感觉像做梦一样。

地震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龙泉中学成为救灾力量的集中聚集地。如今,崭新的龙泉中学已经修好并投入使用。舞蹈室、音乐室、足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校长赵常林骄傲地说,这在整个昭通都是最好的农村中学。

“三年下来,我们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告诉记者,除了受灾群众早已搬进新居外,龙头山打造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全镇现在有6.8万亩花椒,实现林产业人均增收近4500元。

看未来:千年古镇大有希望

在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党总支书记李有波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村民用土地和樱桃树入股,目前已经颇具规模。李有波还计划以后种植猕猴桃,周围养鸡鸭猪等,吸引周边人群来消费,也带动群众致富。

在龙泉社区、骡马口社区、沙坝等集中安置点,许多民房既能住人也有铺面,群众在家就可以开店经营。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村民周鹏就在家的一楼开起了零售店,副食、饮料等一应俱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百元,他还把邻居家的铺面也租了过来卖五金器件。

记者了解到,鲁甸县把花椒、核桃、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成立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培训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已种植核桃85万亩、花椒22.5万亩、蔬菜18万亩、马铃薯20.7万亩,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9亿元。

由于成色好,朱提银曾在全国经济与货币史上有过一席之地。“鲁甸朱提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李善云说,鲁甸正在努力将龙头山打造成旅游小镇,挖掘朱提文化,打造中国首个银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同时结合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http://m.his.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未央宫街道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2017-08-03 18:58阅读

灞桥纺织城街道加强夏日绕城高速绿化养护工作

2017-08-03 15:41阅读

灞桥区食品药监局纺织城所严格执法,坚决落实铁腕治霾工作

2017-08-02 22:47阅读

周至:关于做好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两微一端”新闻媒体平台宣传工作的通知

2017-08-02 11:20阅读

未央谭家街道秦北畅捷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举办“扶贫帮困 秦北畅捷关爱凤翔行”捐赠活动

2017-08-01 17:47阅读

长安五星街道开展电气火灾防范专项检查

2017-07-31 21:31阅读

周至县水务局联合行动整治黑河山区段河道环境

2017-07-31 11:32阅读